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第4403号(科学技术类206号)提案
答复的函
司马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对接国际市场规则体系,提升中国标准国际化水平的提案》(第4403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的重要指示,积极发挥标准化作用,助力防疫物资进出口,应对国内外疫情防控,并形成了常态化的工作机制。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然要求,是标准化工作新的着力点。提案所提建议契合我局工作部署,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提高我国标准和认证的国际化水平是我局当下及今后推动相关工作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一、发挥标准作用助力疫情防控
着力增加疫情防控标准供给。积极响应防控工作需求,制定发布消毒剂、呼吸机、应急物资编码等28项国家标准,并快速启动核酸检测试剂盒等17项国家标准研制,持续推进疫情应急处置、社会防控、防护用品等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指导各地开启标准助力疫情防控“绿色通道”,发挥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和团体标准化发展联盟的作用,加强标准有效供给。助力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国际标准体系,建立国际标准提案申报“快速通道”,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提交40项疫情防控相关国际标准提案。
加强疫情防控国际标准化合作。全面收集近30个国际、区域标准组织和国家的防疫产品标准700余项,组织开展中外标准比对分析研究,编译疫情防控相关中国标准外文译本,及时响应有关国家对我国防疫产品标准诉求,向30个国际、区域标准组织和国家提供口罩、防护服等防疫产品中国标准中、外文译本及中外标准比对分析信息。与欧洲标准组织和部分疫情严重地区、国家加强标准合作,推动相关区域、国家对中国防疫产品标准的了解与使用,推动欧洲标准组织在官方网站发布中国防疫产品标准信息。
持续提供疫情防控相关标准信息服务。结合疫情防控的不同发展阶段,通过提供标准化技术、信息服务,协助企业了解标准信息,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正常。推动在10多个国内外信息平台增设专栏,发布中外疫情防控相关标准信息,协调ISO、IEC授权免费公开疫情防控相关国际标准。指导各地搭建标准化技术服务平台,开展标准培训活动,为企业提供标准信息服务。持续提升团体标准的国际化水平,指导部分社会团体发布并实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标准。
下一步,我局将持续发挥标准化对疫情防控工作的技术支撑作用,及时提供疫情防控相关标准信息,分享标准助力疫情防控经验,加强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和采用,利用标准化助力提高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自贸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深化认证认可国际合作互认,不断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助力广泛深入参与全球抗疫。
二、持续推进标准和认证领域的双多边合作与交流
积极推动构建更加开放、透明、高效、包容的国际标准化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我国ISO、IEC常任理事国作用,深入参与国际标准组织最高管理机构-理事会的重大议事决策。在ISO区域参与指南、与其他组织合作原则等方面,维护我国及发展中国家利益。积极参与和引领IEC治理体系变革,在IEC国际标准化战略规划、工作规则和重要政策的制定中贡献中国方案。
务实推进标准化双多边合作与机制建设。截至目前,共与54个国家、区域标准化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97份标准化合作文件,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标准信息交换、国际组织相互支持和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建立中欧、东北亚、中俄、中德、中法、中英等标准化合作机制,持续推动标准化战略及专业领域的双多边合作。
积极推动“一带一路”认证领域的合作。与3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建立合作沟通渠道,与欧盟、德国、俄罗斯、韩国等沿线16个国家和地区在政府层面建立了固定合作机制或签署了合作协议。在电子电器领域与新西兰、捷克等国签署了认证认可双边互认协议,在有机产品领域与欧盟、新西兰等国签订了认证认可双边合作协议。推动中国铁路产品检测、认证结果被雅万铁路、肯内铁路等海外项目采信,助力全球产能合作。
积极参与区域组织活动,参与制定多边国际规则。目前我国是太平洋地区标准大会、亚太经合组织标准与合格评定分委员会和泛美标准委员会成员,与欧洲标准组织、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标准化组织开展合作,定期参加非洲标准组织活动并正在协商签署合作协议事宜。我国加入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子元器件质量评定体系、电工产品及元件测试和认证体系、防爆电气安全认证体系、可再生能源认证体系等四个产品认证国际互认体系,为机电产品、可再生能源设备出口等相关产品出口提供了便利。
下一步,持续推进中外标准化战略对话交流,以提升标准一致性程度为目标,加强中外标准信息合作。持续深化与欧盟、法、德、英、日、韩、俄等国标准化合作机制建设,深化与中亚、南亚国家标准化合作,推动建立金砖国家标准化合作机制,开展务实合作。
三、加强标准化人才教育和培训,建立国际化人才库
制定《国家标准委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规划(2015-2020年)》,围绕构建涵盖不同层级和需求的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体系,形成内外兼顾、层级分明、梯队齐备的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加强标准化学科建设,支持和鼓励一批高校开设标准化课程、方向或专业。目前全国近10所高校开设标准化专业,2019年本科招生超过1000人,中国计量大学、广东开放大学等7所高校组建全国标准化学科建设战略联盟。与ISO、IEC合作建设青岛、杭州、深圳国际标准化培训和会议基地,联合举办面向主席、秘书和企业的国际标准化培训。开展IEC青年专家选培活动,累计培训1700余人次。组织各地方开展欧洲、亚洲、美洲等区域标准化研究,打造了一支150余人的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国际标准化研究智库体系初步建立。
截至目前,我国共承担ISO、IEC技术委员会、分委会的主席、副主席74个,秘书处74个,承担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领导职务持续增加。我国已在ISO、IEC注册国际标准、认证专家近7000人,参与国际标准和认证活动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增加。建立认证国际人才库,储备专家176名。我国专家在认证认可国际组织中有12人担任管理层职务,共有116人成为工作组成员,31人担任国际同行评审员。
下一步,我局将持续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将标准化人才培养和标准化教育提升到国家标准化战略高度。同时,在国家人才规划、政策和工程中,加大对标准化人才建设支持力度。利用和组织多方资源,联合各行业和地方以及科研院校,打造和建设高质量的国际标准化培训基地,组织实施好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的各项任务,为提升我国标准国际化水平提供人才保障。
四、强化企业标准意识,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
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我国承担的10个IEC技术机构秘书处全部由企业承担。编制《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指南》,公开ISO/IEC国内技术对口单位信息,指导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2018年10月,我国华能集团董事长舒印彪成功当选IEC第36届主席,这是IEC成立以来首次由我国专家担任最高领导职务。
开展“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通过建立科学有效工作机制,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活力,鼓励企业对标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截至目前,共有30个省(区、市)188个城市1.2万家企业参加行动,涉及721个行业,基本上涵盖了当前全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主要行业门类;发布对标技术方案2227个,发布对标结果21287个,强化了标准化技术支撑。
发挥企业标准引领质量提升,促进消费升级。我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八部门于2018年6月发布了《关于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的意见》。2019年,按照《意见》的部署要求,我局研究制定并公布了2019年度企业标准“领跑者”重点领域,覆盖了消费品、高端装备、服务业等重点领域100项,连续发布企业标准排行榜,促进企业公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标准。
下一步,我局将持续推进中国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完善激励机制,研究制定政策措施,进一步简化程序和要求,创新国内技术对口工作机制,最大程度释放市场主体的参与活力,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格局。
五、注重推进实施“标准化+”,加强社会治理标准体系建设
将标准化原理、方法引入国家治理,实现现代科学管理理念与国家治理实践的有机结合,能够提升国家治理水平。近年来我局推进实施“标准化+”行动,旨在让标准化真正成为抓工作、强治理、促发展的重要理念和重要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落实国务院简化行政审批、优化政务服务和推动政务公开等工作部署,发布《投资项目建设审批代办服务规范》等3项国家标准。《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编制规则》系列国家标准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成效明显,先后为国务院办公厅“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信用示范城市建设、财政部融资平台监测、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保障信息标准化建设等领域提供了技术支撑。
下一步,我局将抓紧编制国家标准化战略纲要,积极推动将实施标准化战略写入各地区、各部门“十四五”规划,把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作为重要内容,突出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感谢您对标准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继续为标准化工作出谋划策,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